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
《舆情治理之道——从历史智慧到当代启示》
王光辉 著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光辉推出的《舆情治理之道——从历史智慧到当代启示》(科学出版社,2025),以贯通古今的学术视野和扎根历史的治理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鉴往知来的治理路径。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媒体政务舆情识别预警机制、传播演化机理及回应引导模式研究”的成果,该专著不仅系统梳理了中国舆情治理的历史脉络,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为当代舆情治理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溯源:梳理舆情治理的脉络与智慧
这部专著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系统梳理了中华文明中舆情治理的历史源流与制度实践。与以往侧重技术层面或当代案例的舆情研究不同,该专著将研究视角延伸到历史纵深,按照朝代顺序,系统分析了从先秦到近代的舆情特点、传播形式及治理策略,揭示了中国历史上舆情治理的演变逻辑。
作者通过对历史典籍的梳理,还原了“采诗观风”“乡校议政”“谏诤制度”等传统舆情治理方式的具体实践。专著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舆情表达的形式特征、传播机制和治理策略,如西周的乡议制度、宋代的邸报传播、明清的奏折密报等,展现了传统舆情治理体系的丰富内涵。
该专著注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通过对各朝代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如“子产不毁乡校”“盐铁会议”等,揭示了中国古代舆情治理中“疏堵结合”“因势利导”等治理理念的实践运用。这种立足于历史传统的研究取向,为构建中国特色舆情治理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体系建构:搭建历史与当代的对话桥梁
这部专著在研究方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贯通历史与当代的分析框架。作者以“内涵挖掘-历史梳理-未来展望”为逻辑主线,将舆情治理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考察,揭示了舆情治理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在纵向维度上,该专著以朝代更迭为序,清晰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舆情治理的特点和方式。作者不仅描述了舆情治理的形式变迁,更重要的是分析了治理策略背后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环境,揭示了舆情治理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的复杂关联。
在横向维度上,该专著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舆情治理特点进行了系统归纳,不仅使复杂的历史经验变得清晰可辨,更重要的是为理解当代中国舆情生态提供了历史借鉴。
该专著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揭示了舆情治理中的若干重要规律:如媒介技术驱动舆情形态的演变、多元舆情与社会活力的关联等。这些规律的总结,对于把握当前数字时代舆情治理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启示。
现实启迪:传统智慧的现代转换与创新应用
这部专著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实现了历史智慧与当代治理的有机衔接。作者不仅致力于梳理历史,更注重“古为今用”,通过精心的理论提炼和现实对接,使历史经验在当代舆情治理实践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理论层面,该专著系统梳理了舆情内涵的历史演变,总结了现代舆情研究的四大流派,为理解舆情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作者将历史经验与现代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如民本导向的治理目标、动态平衡的治理艺术等核心要素。这一理论建构,既扎根于中国传统,又回应了当代需求,为构建中国特色舆情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实践层面,该专著通过历史案例的深入分析,为当代舆情治理提供了具体启示。这些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的智慧,对于完善当前舆情应对机制、提升舆情引导能力都具有直接参考价值。
这部专著对数字时代舆情治理的创新思考。作者在历史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探讨了舆情发展的新趋势及研究展望。专著中提出要应对网络社群分化、人工智能介入、地缘政治叠加等新挑战,构建和谐舆情生态。这种基于历史、面向未来的思考,体现了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
启示与展望:推动中国自主的舆情治理知识体系构建
从传播学视角审视,当代舆情治理正面临范式转型的关键时刻。传播权力的去中心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泛在化,使得舆情治理的核心矛盾已从单纯的信息管控转向复杂的意义协商。当下舆情治理不仅要解决“说什么”的内容问题,更要应对“谁在说”、“在哪说”、“怎么说”的传播生态问题,这要求我们超越技术治理的表层逻辑,深入传播的社会文化肌理。
这部专著的出版恰逢其时,它启示我们,当代舆情治理需要实现三重转变:从应急响应转向制度构建,从技术依赖转向人文引领,从单向宣导转向多元对话。在智能化传播时代,我们既要善于从历史智慧中汲取治理艺术,又要勇于在技术浪潮中创新治理实践。
该专著不仅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宝贵参考,对各级舆情治理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我期待该书能够激发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智慧的重新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