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扎根”小区,服务温暖民心-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5 18:54: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支部“扎根”小区,服务温暖民心

字体: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行“支部建在小区、服务送到家门”模式,以党建引领破解治理难题,让社区从单纯居住空间,变身为充满温情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阵地”。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核心在于服务能精准对接需求,破解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与归属感的日常“堵点”“痛点”,让居民收获实打实的幸福感。而将党支部建在小区,把党组织的“根”扎进基层土壤,让服务阵地前移,既能直接倾听民声、感知民情,又能快速响应诉求、破解难题,从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打造治理的“主心骨”与“连心桥”。通过建立常态化协商议事机制,党支部将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员骨干、热心居民“拧成一股绳”,变“多头管理”为“协同治理”,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以往相互推诿的难题,如今在联席会议上共同商议、明确责任、协同推进。从设施更新改造到停车方案优化,从公共空间规划到邻里纠纷调解,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让居民真切看到变化、享受实惠,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

  党员带头示范,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在党支部引领下,许多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主动亮身份,把服务小区当作践行初心的“新岗位”。他们扎根居民中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诚倾听诉求,成为社情民意的信息员、邻里矛盾的调解员、为民服务的勤务员。居民有困难能及时找到组织,邻里有隔阂由党员主动调解,一杯热茶、一次谈心便拉近了距离。曾经“相见不相识”的邻居,渐渐变成互帮互助的朋友,小区里洋溢着守望相助的温情。

  建强的是组织,凝聚的是人心。小区党支部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前线指挥部”,更是激发居民参与治理的“强引擎”。它打破了治理资源分散、力量薄弱的壁垒,构建起“有事好商量、难题共同解、成果大家享”的新格局。居民从“旁观者”变身为“参与者”“建设者”,主动为家园建设出谋划策、参与志愿服务,形成良性治理循环,社区凝聚力持续增强。

  基层治理的成色,终究要靠群众满意度检验。“支部建在小区、服务送到家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基层的生动实践,要求治理触角更敏锐、服务供给更精细。当党组织深深植根群众,当党员成为贴心服务的邻里,基层治理便有了最坚实的基础、最深厚的力量。这一模式带来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更让居民的认同感、满足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从而绘就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新图景。(张杰)

【纠错】 【责任编辑:马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