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埃及博物馆:跨越20年的文明新殿堂

2025-11-26 20:27:35 来源: 《环球》杂志

2025年11月4日在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拍摄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环球》杂志记者 隋先凯(发自开罗) 编辑/刘娟娟

吉萨金字塔脚下,尼罗河的风仍像四千多年前那样吹拂着古老的沙丘。它攀上金字塔的石阶,轻拂狮身人面像的脸颊,穿过神庙残存的立柱,也第一次邂逅一座新的文明殿堂——大埃及博物馆。

大埃及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展示单一文明(古埃及文明)的博物馆,在历经20余年的波折与等待后,终于在2025111日晚盛大揭幕。这一夜,博物馆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交织的灯光与焰火照亮了吉萨高地的天幕,金字塔与博物馆遥相呼应,古老与现代在此刻交融,仿佛时间的洪流回到了文明的源头。这是一座为文明而建的殿堂,如一颗新星,闪耀在古老的尼罗河谷上空。

这是一座凝聚了一个文明记忆的时代金字塔。从最初的梦想,到如今的辉煌亮相,大埃及博物馆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的人对于文明的执着守护。

这也是一场从20世纪初就埋下伏笔的梦。理解它,就必须回到那座红色老馆,从一段已渐泛黄的记忆开始。

老馆的黄昏

1902年,埃及开罗市中心的解放广场旁,一座红色立面的古典主义建筑正式启用,它就是埃及博物馆。这座由法国建筑师马塞尔·杜尔尼翁设计的粉红色古典建筑,被人称为尼罗河畔的宝库

《花儿与少年》团队在埃及博物馆老馆前合影 《花儿与少年》节目组供图

彼时,埃及考古的黄金时代正悄然到来。考古学家在帝王谷的烈日下发掘,在卡萨拉的封土下探索,在神庙的废墟中寻秘……金字塔、木乃伊、狮身人面像等古埃及文明的辉煌象征,以其深邃的神秘感让西方为之迷恋,来埃及寻宝成了西方世界的梦。那时的世界还未真正认识古埃及,人们尚不知图坦卡蒙是谁,也不知会有怎样的奇迹埋藏在沙下,但他们已意识到:埃及的过去,比金子还要耀眼。

自那一年起,法老们从沙漠中归来。那时的人们第一次得以近距离凝视古老的法老时代珍宝,也第一次揭开尼罗河文明的神秘面纱。这座博物馆是世界上最早专为古埃及文物而建的博物馆。

对于埃及人来说,这座博物馆不仅是文明的仓库,更是国家身份的象征。百年来,它陪伴埃及经历了殖民、独立、革命、重建的风风雨雨,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人重新寻找自我记忆和认同的不凡历程。

岁月推移。如今这座博物馆像一位满载故事的老人——温厚而庄重,却也逐渐力不从心。随着20世纪中叶后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加,馆藏文物数量超10万余件,展存空间早已不堪重负。数万件文物挤在狭窄的展厅,地上、角落堆得满满当当,覆满一个世纪的尘埃。更有成千上万件珍贵文物被迫封存在地库。馆内设施老旧、光线昏暗、空气沉闷、气味混杂……地震、湿度、温度等不可控因素也让文物保存条件堪忧。有人说,那些沉睡的法老已无处安放他们的灵魂。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家,让文明得以呼吸。一些考古学家为之呼吁。为文物修建新家的呼声和期盼日渐高涨。于是,一个新的梦开始在尼罗河的彼岸酝酿——修建一座能与金字塔对话、能容纳古埃及全部辉煌、能让文明重新呼吸的新殿堂。

新殿堂的光

为让尘封的文明重新焕发生命,2002年,时任埃及文化部长法鲁克·胡斯尼宣布,由于100年前建成的埃及博物馆已经无法容纳大量展品,埃及政府决定在吉萨金字塔附近新建一座大型古迹博物馆——大埃及博物馆。他强调,金字塔是永恒的象征,因此博物馆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埃及文化中生命永恒的精髓。当年,时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为博物馆举行奠基仪式,政府公开向海内外征集新馆设计方案。

2003年,来自爱尔兰的赫尼根-彭建筑设计公司以简洁新颖的设计方案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该公司的设计模型显示,大埃及博物馆坐落在尼罗河谷边缘的沙漠高地,距离举世闻名的吉萨金字塔群约2公里。整个建筑呈放射状,放射的轴线正好延伸至吉萨高地上那三座著名的金字塔,体现一种时光延续千年的史诗感。从空中俯瞰,它们组成一座空间金字塔,跃然高地之上。其内部设计和展品的陈列方式旨在将游客带到昨天的世界,去体验古埃及人的文明。该方案的设计理念极富象征意味,使博物馆的建筑风格同不远处的金字塔相得益彰,以现代建筑语言延续金字塔永恒的精神。

2005年,博物馆在金字塔脚下破土动工。那一刻,整个埃及都怀着对重现文明荣光的期待。有人称它是现代的金字塔,也有人说它是一座为时间建造的神庙。然而,宏伟蓝图在现实面前屡屡受阻。资金短缺、施工延误、政局动荡、火灾事故、新冠疫情、地区冲突……20余年间,一次次挫折让博物馆建设几度被迫停摆。2011年工地沉寂,2018年脚手架火灾让人心惊,2020年疫情延缓工程……开馆日期一次又一次被宣布,又一再推迟,何时开馆成了埃及最漫长的等待

但埃及人没有放弃,他们在困难中前行,也努力让文物就位2006年,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从开罗市中心搬迁至此;2018年,最后一辆法老图坦卡蒙的战车从开罗古城萨拉丁城堡的军事博物馆搬迁至此;2021年,法老胡夫的太阳船从金字塔旁的遗址博物馆搬迁至此……10万余件珍贵的古埃及文物逐渐从埃及各地汇聚在这座建设中的文明殿堂。

2021年8月6日,埃及将位于吉萨金字塔景区内的一艘胡夫太阳船转移至正在建设中的大埃及博物馆永久展示区 新华社发(埃及旅游和文物部供图)

终于,历经多次复工与调整,博物馆建设逐渐收尾。从202211月起,馆方启动试运营,向公众开放外部广场、中庭大厅、餐饮、商店等区域。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首次迎接游客。2023年底,大楼梯走廊开放,几十件不同时期的法老雕像、神像、庙柱等雕刻作品沿阶而立,讲述古埃及的王权、神明与永恒的故事。

202410月,博物馆12个主展厅试运营开放,展线以社会-王权-信仰为主轴,展出从史前年代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数万件文物,构建出一条贯穿数千年的文明脉络,让观众在时空流转中感受古埃及精神的恒久与生命的永续。

2025111日晚,大埃及博物馆终于迎来正式开馆。伴随着无人机、灯光与焰火表演,金字塔与新馆在光影中交相辉映。现场古埃及风格的舞蹈、音乐与现代视觉效果相互交融,埃及和国外表演艺术家联袂互动,营造出古今对话、文明传承的热烈氛围。

这一晚,吉萨高地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数十个国家的政要与贵宾出席,埃及总统塞西亲手揭幕并致辞。他说,这座宏伟的建筑不仅是保存珍贵文物的场所,更是埃及人民智慧的鲜活见证,正是这种智慧,让埃及人民建造了金字塔,在神庙墙壁上镌刻了不朽传奇。这一历经20余年筹建、耗资约10亿美元的世纪文化工程正式进入新阶段。

114日,大埃及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数以万计的文物密密匝匝排列在展厅中,每一件都闪烁着光芒,静静诉说法老时代的故事。展陈最引人注目的是首次完整展出了法老图坦卡蒙的宝藏,以及修复后的胡夫太阳船和入口矗立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20余年的等待,不仅是建筑的完成,更是一场文明的复活。有人说,埃及是时间的起点。太阳升起时,光线会先照亮金字塔的顶端,如今,也会照亮这座为文明而修建的巨大殿堂。

从中轴到十二展厅,通向永恒

大埃及博物馆占地约50万平方米,馆藏文物超过10万件,集纳古埃及各个时期最宝贵、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现文明灿烂的珍贵文物。从博物馆的中庭大厅到胡夫太阳船展厅,一条通向永恒的中轴线引导着人们了解古埃及的辉煌过去,它像一条文明的长河绵延奔涌、波澜壮阔,见过的人无不感叹它的浩荡、无垠。

参观从中庭大厅开始。穿过金字塔形制的博物馆入口,空间瞬间开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大厅前端的镇馆之宝”——拉美西斯二世巨像。

2025年10月14日,在位于埃及吉萨省的大埃及博物馆,游客在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巨像旁参观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这尊由粉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法老王像高近12米、重约83吨,距今已有3200年的历史。其身形壮伟,胸肌如山,腰圆背厚,面容庄严,既显王的威严,又透着摄人的神威。它不仅是一件宏伟的王者肖像,更是古埃及雕塑艺术与宗教权力的完美结合。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法老之一。他生活在公元前13世纪,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的第三位法老,统治埃及长达67年,其间多次发动大规模军事远征,并在国内大兴土木,创造了盛世。他在近90岁高龄时过世,已然成了埃及辉煌历史的象征。

这座巨像是拉美西斯二世为供奉孟菲斯(古埃及古王国时期首都)地区主神普塔神而建,于1820年在孟菲斯遗址区被发现,1955年被移至开罗中央火车站旁广场。2006年,考虑到市中心环境对文物的影响,雕像被搬往大埃及博物馆存放。2018年,巨像被迁至大埃及博物馆入口处永久展示区,成了馆内第一位进入展位的居民,也是所有展品中最大的古代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不仅是古埃及文明辉煌的象征,也是现代埃及人引以为豪的代表。阳光透过大厅天顶的格栅流泻而下,滑过这位太阳神之子的深邃双眸,泛出微金的光泽。这一刻,仿佛一个文明正在缓缓醒来。人们从他的脚下走过,穿过阳光井般的中庭大厅,便看见那条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楼梯走廊——一条通往文明深处的时间通道。

2023年11月30日,人们在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参观“大楼梯”走廊上的雕像。该走廊的开放是大埃及博物馆当时试运行的一部分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这条被称为大楼梯走廊的展区,是大埃及博物馆中最具象征意义的空间之一。它占地6500多平方米,长60多米的阶梯自大厅缓缓向上延展,通向其他展厅入口,宛若一条倒逆的时间之河,将人们从现代引向法老的峥嵘岁月。阶梯两侧陈列着60余件古埃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巨型石刻艺术珍品——从庄严的法老立像、威仪的神雕像,到神庙立柱、人形石棺……它们共同构成一幅凝固的历史长卷,人步入其中,仿佛与古老的文明并肩而行。

在下方,一尊法老埃赫那吞的石雕头像在灯光的映衬下格外醒目。他那张修长怪异的面庞,异于所有法老,展现出这位异端法老在信仰改革中的独特气质。在他统治时期,他与爱妻纳芙蒂蒂携手进行了重大的宗教和文化改革。他废除以往的多神崇拜,独尊太阳神阿吞,并将首都从底比斯(今卢克索)迁至阿玛纳。终因各种原因,改革失败,但他在位期间对古埃及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古埃及的艺术形式。

不远处,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的立像巍然矗立。她是少数以法老身份统治埃及的女性之一。其雕像身披王袍、头佩王巾、面戴假须,既具男性的庄严,又隐含女性的柔韧。石像的目光直视前方,仿佛仍在守望由她亲手开创的繁盛王朝。

更高处,一尊奥西里斯立像以肃穆的姿态出现。作为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界之主,奥西里斯双臂交叉于胸前,手握象征王权的弯杖与连枷。他的存在,让整个空间弥漫出一种超越尘世的神秘力量。

……

在这些石刻之间穿行,人们仿佛在阅读一部石刻的史诗。这些无声的石像俯瞰着人流,讲述着埃及文明的过往。当温暖的光线滑过这些石像,空中的尘埃在金色光束中起舞,仿佛它们的灵魂在缓缓升起。

走到大楼梯的尽头,便进入博物馆的12个主展厅。该展厅面积1.8万平方米,展线以社会-王权-信仰三大主题,全面展现从史前时代到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埃及文明的全貌。展厅布局如同时间的螺旋,每一个展厅都是文明的一章。从史前时代的陶罐与石器,到新王国时期的浮雕与木乃伊,再到托勒密时代的石棺与神像……数万件珍贵文物勾勒出一条贯穿数千年的文明脉络,让观众深入了解古埃及的王权政治、宗教仪式、日常生活、文化习俗与葬礼传统等,在时空流转中感受古埃及文明的魅力。

胡夫的灵魂之舟

室外的一处独立展馆内,安放着另一件传奇文物——胡夫太阳船。太阳船传说是用来供法老升天时追随太阳神飞越天空时乘坐的。这艘太阳船长约42米、重约20吨,由1200多块雪松木拼合而成,45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大型陪葬品。胡夫生活在公元前27世纪,是享誉世界的吉萨大金字塔的主人,在他去世后,其子用太阳船将他的木乃伊从当时的首都孟菲斯运至吉萨,葬入金字塔,船体随后被拆成小块放入旁边的石坑陪葬。

1954年,考古学家在胡夫金字塔南侧坑穴中发现了这艘太阳船。后经10余年的修复,该船于1982年被安放在原址上兴建的太阳船博物馆内,2021年被整体转运至大埃及博物馆。它是世界上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船只之一。

2023年11月30日,人们在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参观“大楼梯”走廊上的雕像。该走廊的开放是大埃及博物馆当时试运行的一部分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如今,太阳船以全新的姿态亮相专属展厅中。观众可沿着围绕它修建的螺旋楼梯近距离全方位欣赏这艘四千多年前的杰作:船身、桅杆、木棚、船桨、绳索……一切皆如初生。伫立其前,仿佛能听见四千多年前回荡在尼罗河上的阵阵桨声。它像一艘灵魂之舟,不只承载着胡夫的来世,更象征着人类对永恒的向往。

少年法老的黄金梦

人们说,大埃及博物馆的灵魂,藏在那间金色大厅里。毋庸置疑,那定是图坦卡蒙的宝藏世界。一个多世纪前,这位少年法老因其黄金陵墓被发现震惊了世界;一个多世纪后,人们再次被他的金色殿堂震撼。

回到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1922114日,在埃及卢克索帝王谷的沙岩下,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的铲子触到通往一座陵墓的石阶,这大概是人类考古史上最重要的一声回响——法老图坦卡蒙墓被发现。在这之前,埋葬历代法老的帝王谷已被考古学家和盗墓者翻了个遍,而卡特相信这里还有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经过7年多的寻找与挖掘,经历漫长的失望和等待后,卡特终于发现了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少年法老的陵墓。他凿到封门,透过缝隙,举烛而探,金色的光在黑暗中闪烁。他看到了世界考古史上最令人震撼的一幕。

你看到了什么?资助他考古的英国贵族卡那封伯爵问道。

我看到了美妙无比的东西。卡特激动地回答。

2025年11月4日在埃及吉萨的大埃及博物馆法老图坦卡蒙展馆拍摄的法老的黄金面具 新华社发(艾哈迈德·戈马摄)

他在回忆中写道:起初我什么也看不见,密室中涌出的热气使烛火摇曳不定。渐渐地,随着我的眼睛适应了光线,室内的细节慢慢从迷雾般的黑暗中浮现出来——奇异的动物、雕像,还有黄金,到处都是金子的闪光。

难以想象卡特当时的内心波澜,他是三千多年来见到图坦卡蒙宝藏的第一个现代人。因该墓小而偏僻,加之史料对这位少年法老记载较少,因此陵墓未被严重盗掘。当卡特揭去墓室门上那仿佛昨日刚绑的麻绳和戳过的封泥时,在此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宝藏重见天日——黄金面具、人形金棺、镶宝王座、镀金战车、狮头脚凳、嵌宝王冠、储物盒、香油瓶……甚至还有这位法老儿时的玩具,堆满了墓室。这不仅仅是一座王墓,而是那个时代最完整的一份生活档案,也是人类最辉煌的艺术遗产之一。

这一刻,不仅埃及,全世界都为之震动。

这是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保存如此完整、随葬品如此庞大、墓室结构未被严重破坏的法老陵墓。它让埃及考古进入了黄金时代,让图坦卡蒙成为古埃及的代名词,也让埃及热风靡世界。

图坦卡蒙生活在公元前14世纪,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末期法老,9岁登基、19岁早逝,死因成谜。这位少年法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未曾立下赫赫功业,却因保存完好的陵墓而被后世津津乐道。他为世人留下一个文明的奇迹。

如今,这场奇迹正在大埃及博物馆闪着光。

图坦卡蒙展厅以金色殿堂的概念打造,整体暗黑色调的氛围中处处流露着珍宝的金色光辉,如同尼罗河泛起的夕光,耀眼、庄重而神秘。这是一个让时间停顿的展厅。步入其中,空气似乎都变得凝重,令人不自觉屏息轻步,生怕惊扰了沉睡的灵魂。展厅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展出法老的5992件随葬珍宝,这是历史上首次完整展出。

展厅中央,那张凝固在永恒中的面庞——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悬置于玻璃展柜的光束中央,像明月般飞彩凝辉,极尽奢华。这张黄金面具原先覆盖在这位少年法老的木乃伊面部,是大量陪葬品中最为璀璨的一件,堪称国宝中的国宝。它用11公斤纯金打造,镶嵌各类华丽宝石,其前额佩有象征王权的眼镜蛇和秃鹰标志,眉毛和眼线镶着天青石,眼睛则嵌着黑曜石和白石英,将法老年轻而英俊的面庞刻画得精致美妙。他那双深邃的眼眸似在凝望永恒,也像在凝望自己的命运。

旁边展柜里的三具可嵌套人形金棺,散发出令人眩目的金色光泽。最外层与中层为镀金嵌宝木棺,细密的浮雕在灯光下闪烁,似金浪起伏;最内层用于放置法老的木乃伊由纯金锻铸,重达百余公斤,通体耀目。光照之下,金色似在流淌,王者的不朽闪耀其中。它们不仅象征财富与权力,更象征生命的轮回与灵魂的重生。

附近四座可层层相套的巨大神龛宛如一座座黄金殿堂,占据了展厅近1/4的面积。它们以木为体,黄金裹身,表面刻满护身咒语、守护诸神与王权标志,以庄严的结构守护王者最后的安眠。最大的一层神龛近似房屋般规模,龛壁浮雕密布,纹饰繁丽井然。四重神龛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神圣外衣,将图坦卡蒙的金棺与灵魂深深包裹。

在一侧,木制镶宝贴金王座雕刻着法老与王后的亲密瞬间——法老端坐王座之上,身披典雅的礼服与项圈,旁边的王后轻抬手臂,为丈夫涂抹圣油,姿态温婉,眼神透着关切。两人的身影在金箔背景中熠熠生辉,这是他们在尘世的一次温情凝视。画面既彰显王权的神圣,又流露出难得的夫妻情意,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动人的瞬间之一。

玻璃柜中,镀金战车、镶宝王冠、金质权杖、仪仗礼器、珠宝首饰等文物闪耀着金气,无不散发着王权的威仪;而象牙棋盘、香油瓶、折叠床、衣物、食盒、拐杖……则让人感到一种亲近:这不是王权的世界,而是一个19岁少年的生活遗痕。

图坦卡蒙的生命短如流星,却因这场发现而永恒。

展厅入口处的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卡特发掘陵墓时的旧影像:文物堆叠时的原貌、宝藏被抬出时的围观、人们眼中的惊叹……1922年卡特打开了通向文明的金门,而今天,图坦卡蒙终于在文明的殿堂中归位

埃及热的复兴

大埃及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仓库,更是一座时间的剧场,它让古老的声音重新被听见,让被岁月掩埋的辉煌重新闪耀光芒。它不仅是一个国家为文明修建的新殿堂,也是这个民族这片土地上的人重新书写自我身份的新方式。

2025年11月1日,演员在埃及吉萨举行的大埃及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表演 新华社发

114日博物馆全面向公众开放,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蜂拥而至,当日参观人数就达到约1.8万;之后一周,博物馆日均参观人数约1.9万,创下全球大型博物馆开幕周参观人数的纪录之一。

埃及著名考古学家扎希·哈瓦斯将这一现象描述为埃及热在全国的复兴。对古埃及文明迷恋的热潮在历史上曾席卷世界,但这一次,这股热潮源自埃及本土,由埃及人自己点燃。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