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未来香肠”

“未来的香肠”展览现场 舒畅摄/本刊
文/《环球》杂志记者 舒畅(发自新加坡) 编辑/乐艳娜
把牛舌切丁、牛肩肉绞碎,一起灌进香肠,放进制作工具烤熟。主厨们形容,“每一口滋味都在柔嫩块状与多汁碎肉之间交替”。为了平衡油腻,香肠里还可以加辣椒、香茅、罗望子,据说能带来明亮的果酸,以及清新的柑橘和草本香气。
不过,牛舌毕竟不算大众食材。有人光是看厨师把舌苔从肥厚的生牛舌上撕下来,就觉得不适,还有人一想到要吃动物舌头就皱起眉头——如果你现在就有这种反应,那正合卡罗琳·尼布林的意。
更直白地说,她想挑战的就是让食客“恶心”的感觉。这位荷兰设计师制作这款牛舌香肠,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把本来让人反感的食材,变得让人愿意吃,甚至爱吃?方法如果行得通,那么食材的选择范围会更广,也许还能减少食物浪费。
最近在新加坡设计周,人们在南洋艺术学院的展厅里尝到了这根香肠,以及另外三款新奇香肠。它们大多使用了并不常用于制作香肠的食材,比如鱼泡、椰丝、西米、菠萝。在这场“未来的香肠”展览中,尼布林和几位新加坡食品业者合作,不仅设计新式香肠,也启发人们思考能为缓解食物危机做点什么。
为什么选香肠?
尼布林认为,香肠这一可追溯至公元前的食物包含巨大智慧:它充分利用食材,提供丰富的蛋白质,而且便于携带,让远古的人们可以走得更远。
但今天的香肠用料似乎比较局限:牛肉、猪肉、鸡肉,难道就不能少用点肉吗?过去这些年,尼布林与各国厨师、屠宰户们合作,试图探索一些更本质的问题:“香肠”到底是什么?能不能是甜的?能加入昆虫吗?能放水果吗?
她认为,所谓香肠,就是“将可食用的碎料混合后,装入可食用或不可食用的肠衣中形成的新食物”。据此定义,不限制食材种类,也不强制必须有肉,因此香肠的内馅、黏合剂、肠衣等可以是任何食材——昆虫、不受欢迎的动物部位,以及蔬果。
在新加坡站的展览现场,环形展台的四个方向分别陈列着四款“未来香肠”的放大模型。每款都被切开一段,剖面里彩色元素向人们展示食材的构成。
尼布林和新加坡肉铺The Meatery合作的“香辣牛舌香肠”中,带纹路的紫红色方块是牛舌丁——它原本占香肠的33%,但模型为了视觉效果并未严格按比例制作。散布其中的白、绿、黄色小点代表了各种调味料。

香辣牛舌香肠 舒畅摄/本刊
在每款模型旁的展板上,都有文字说明其回应的社会话题。香辣牛舌香肠旨在探讨“恶心心理学”:最初,“恶心”是一种生存本能,帮我们避开可能腐坏或有毒的食物。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家、“恶心”研究权威保罗·罗津看来,这种本能如今已演变成心理防线——比如牛舌不仅没有毒,还有不少营养,只是一些人心理上过不去那道坎。
这种心理反应,很可能是后天养成的——一地之珍馐,在另一地却被避之唯恐不及,实在太常见了。尼布林对此既包容又乐观,她引用研究结论说,在不会受到实际伤害的前提下,如果你在不同场合尝试了8次你讨厌的食物,说不定第九次,你就喜欢上它了。
结合本地风味
不过,尼布林并非意在劝人包容或勇敢尝试,她更强调物尽其用。在她看来,面对食物危机,不能仅靠提高产量,还需要更聪明、更公平地利用已有资源。
在构思香肠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心理门槛,尼布林和The Meatery借鉴了东南亚地区人们熟悉的“仁当”风味。
仁当是一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广受欢迎的慢炖干咖喱,象征尊重与耐心,用料包括椰浆、香茅、高良姜、姜黄、大蒜、红葱头、红辣椒等。以此为基底,他们还加入一些“温暖的香料”:肉桂、八角、丁香、小豆蔻、芫荽、茴香和孜然。香气层层堆叠,口味浓郁丰富。
在这趟“未来香肠之旅”中,用熟悉食材做出陌生搭配,再结合在地风味,这种创意随处可见——挖掘本地资源也是主创们希望传递的理念。比如另一款“海洋鱼鳔香肠”,灵感来自东南亚街头常见的“乌达”:将用香料腌制的鱼浆包在香蕉叶里烤制,香辣中带点椰香。

海洋鱼鳔香肠 舒畅摄/本刊
这根香肠由尼布林和一位新加坡厨师创造。他们选用本地常见的狼鲱鱼,将鱼肉打成浆加入鸡蛋以及姜黄、高良姜、辣椒、九层塔等十余种调料。不用传统肠衣,而是将鱼浆包裹进鱼鳔——俗称鱼泡,晒干后柔软、细腻、多孔,能吸收香料和油脂。
如果能做到“全鱼利用”,无疑是向食物可持续迈出了一大步。主创们也提到,对于九成食物依赖进口的新加坡,粮食安全现实而紧迫——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市场波动动不动就影响供应链的当下。
希望能量产
在品尝宴上,人们还尝到另外两款风格迥异的“未来香肠”。一款是球形的“本土香草球”:完全不含肉,以西米为基底,加入火炬姜、叻沙叶、帝皇乌蓝、斑斓叶,再裹上海藻和烤椰丝碎屑。

本土香草球 舒畅摄/本刊
另一款是“热带水果风干肠”,用菠萝、芭乐、椰子混合花生风干制成,并加入香茅、姜黄和高良姜提香,无需冷藏,也不加糖。主创们说,这个配方其实很灵活,任何当季水果加坚果都能用,就算是卖相差、熟过头的水果,只要味道还行,也能用。

热带水果风干肠 舒畅摄/本刊
现场,香肠被切成薄片,搭配黄瓜片和酱料,装在一个个小碟子里供人品尝。没错,尼布林的“未来香肠”并不停留在模型里,他们希望这些香肠有一天能端上日常餐桌,甚至量产。也正因如此,她的设计原则之一是:这些新香肠的制作时间不能比传统肉肠更久,否则就违背了可持续的初衷。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好不好吃?
很多在场的人露出惊喜的表情。当然,可能还有惊吓。尼布林自己是这么说的:“哦,我真没办法选择——它们各有千秋,适合不同的场合。在新加坡的几款香肠中,最让我惊喜的味觉炸弹是香辣牛舌香肠,尤其当它配上活动现场提供的调味品。本土香草球和海洋鱼鳔香肠的味道清新自然,令人安心。热带水果风干肠忠于食材本身,保留了水果与坚果的纯正风味。”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