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靠“整合”强化自主权

2025-11-26 20:04:05 来源: 《环球》杂志

这是202494日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拍摄的欧航局任务控制室 新华社/法新

/方晓志 编辑/黄红华

面对当前全球太空竞争格局的不断变化,欧洲加大了对太空领域的争夺力度,试图通过前所未有的产业整合强化其战略自主权。近期,欧洲三大航天巨头——法国的空中客车公司、泰雷兹公司和意大利的莱奥纳多公司签署了一项谅解备忘录,计划将各自的卫星与太空业务合并,打造一个统一、综合且具韧性的欧洲航天企业,从而在全球市场出口市场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这一举措被视为欧洲通过持续结构调整与资源整合,逐步构建自身航天能力的关键一步,反映出欧洲在面对全球太空竞争新格局时,试图通过深度整合寻求独立与强大的坚定决心。

从零散到整合的历史进程

欧洲航天整合的历史进程,是一部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合作、不断追求战略自主的演进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苏阵营对抗的加剧,欧洲意识到通过单打独斗将无法与美苏两个太空超级大国竞争,为此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成立了专注于发展发射系统的欧洲运载火箭研制组织(ELDO)和专注于空间研究的欧洲空间研究组织(ESRO),为国家间的航天协同合作埋下了种子。

但是,这一阶段的合作更多是松散型的协调而非深度整合,因此所取得的成果寥寥无几。例如,19681972年间,欧洲发射发展组织仅发射了7颗研究卫星。为此,欧洲于1975年将欧洲发射发展组织与欧洲太空研究组织合并,正式成立了欧洲航天局(ESA),在推动欧洲航天合作从松散项目协作向制度化与一体化实质性整合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欧洲航天局成立伊始,把发展独立火箭技术作为首要目标,成立了由11个国家参与组建的阿里亚娜空间公司,并自主开发了一款能将1.85吨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阿里亚娜-1火箭。该技术不仅为欧洲提供了进入空间的独立途径,也使其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占据了重要份额,体现出欧洲早期对太空自主权的不懈追求。随后,欧洲各国航天工业持续深化结构调整与合并,特别是1999年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宇航公司、法国宇航马特拉公司与西班牙航空制造公司合并,组建成立了欧洲航空防务和航天公司,对各国顶尖航空、航天与防务资源进行整合,这极大增强了欧洲在航天领域的整体实力,其国际化、集团化、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

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太空领域竞争加剧,欧洲在航天整合领域又呈现新的发展动向。一方面,欧洲航天局继续推动火箭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包括研发织女星等系列小型运载火箭,并与俄罗斯合作开发联盟-CT”火箭等;另一方面,欧洲在卫星运营领域也进行了以应对竞争为目的的重大整合。20256月,欧盟批准了总部位于卢森堡的欧洲卫星公司(SES)与国际通信卫星公司合并,旨在打造欧洲卫星行业的领军企业。而欧洲此次推动三家航天公司整合,所承载的就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愿景,更反映出欧洲在太空领域寻求独立话语权的雄心壮志。

雄心勃勃的战略意图

太空领域自主权长期以来就是欧洲国家进行航天合作的关切点,其最根本、最深层次的战略意图,是彻底扭转欧洲在关键太空能力上对外部特别是美国的依赖,强化关乎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战略自主性,而这也源于深刻的历史教训。例如,在历史上,欧洲所研发的交响乐通信卫星曾因美国拒绝其用于商业用途而受挫,这给欧洲上了深刻的一课,即,没有自主进入太空的能力就没有真正的政治与商业主权,若欧洲在太空领域继续依赖可能存有利益冲突的伙伴,其防务自主与危机应对能力都将存在致命弱点。

因此,此次欧洲将三大航天巨头进行整合,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凝聚力量,将技术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为欧洲量身打造一套不受制于人的、安全可靠的太空系统,使得该企业成为欧洲国家主权航天项目的指定合作伙伴,以确保欧洲在未来地缘政治博弈或冲突中,不会因太空能力的缺失被他国卡脖子而陷入被动,并从此能在未来太空秩序构建中拥有一定话语权。

从外部讲,面对来自美俄等国家大型航天企业的激烈竞争,欧洲航天工业过去小而散、内部消耗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例如,此前空中客车、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等欧洲航天公司不仅要在全球市场上与SpaceX、波音等美国巨头竞争,在欧洲内部也因为有限的国家项目和商业订单而相互倾轧。这种内耗严重稀释了欧洲的整体研发投入和市场议价能力,导致单个公司无法在研发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上与对手抗衡。因此,通过整合资源以实现规模效应成为欧洲航天工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7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可可比奇,人们观看搭载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的猎鹰9”火箭发射升空 新华社/美联

欧洲通过此次整合,将把三家的卫星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业务并入一个新实体。据公开数据,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拥有约2.5万名员工、高达65亿欧元的年营收以及强大的订单储备,一举成为欧洲航天工业的巨无霸。这种规模带来的直接好处包括通过统一采购、共享研发平台和优化产品线,每年可节省数亿欧元的成本,从而极大地提升欧洲航天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推动欧洲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新一代卫星平台和关键技术的突破,使自身具备承接欧盟大型主权项目和竞标全球巨型星座订单的关键实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整合本质上是一场化零为整的战略重组,既结束欧洲航天工业内部的无序竞争,也确保其有限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率优势和竞争力。

最后,此次整合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构建起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欧洲内部航天市场,并在此生态中培育具有全球领导力的航天联盟。尽管欧盟目前是政治和经济上一体化程度最高的联盟之一,但其航天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仍被各国利益、不同技术标准和采购政策所分割,各成员国往往倾向于支持本国的航天产业,从而导致市场碎片化,无法形成类似于美国那样由NASA和国防部等强大需求驱动、统一而高效的内循环体系。而新公司的成立将打破这种市场壁垒,为欧盟的宏大航天战略建立核心工业支柱,其建立并运行后将作为欧洲航天领域的核心承包商,对各国供应链进行全面整合,推动技术标准的统一并确保关键太空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从而将欧盟的政治意愿和市场需求高效地转化为实际的太空能力,确保欧洲在全球太空竞争中能够以一个统一、强大的姿态持续前行。

发展前景非坦途

虽然欧洲航天工业通过巨头整合寻求战略自主的发展路径清晰,但由于面临着内部分歧、市场竞争和技术短板等多重挑战,其未来发展前景并非一片坦途。

欧洲航天整合面临着极大的内部矛盾与执行风险。此次整合并非简单的企业合并,而是将空中客车、泰雷兹和莱奥纳多三大巨头旗下错综复杂的航天业务进行剥离与重组,对原本独立甚至存在竞争关系的团队、企业文化和技术路线进行深度融合,因此是一个非常棘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平衡法国、意大利等重要参与国的政治与产业利益,构建一个高效且权责清晰的联合治理架构,避免因国籍轮替或权力纷争所导致的决策迟缓,将是此次整合面临的巨大考验。

欧洲航天整合面临的严峻监管环境与外部竞争不容乐观。此次整合尚需获得欧盟委员会以及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国监管机构和工会的批准,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目前,德国小型卫星制造商OHB已对此次整合表达了担忧,认为其可能会在欧洲形成一个有害的垄断联盟,损害市场公平竞争,因此计划向欧盟提出申诉,这预示着未来整合可能出现潜在的监管审查拉锯战。另外,即便整合成功闯关,新公司也将会在市场上直面美国SpaceX这一强大竞争对手。目前,SpaceX凭借其垂直整合的业务模式,每周都能进行卫星发射,其星链卫星网络在轨卫星数量已逾万颗,在全球卫星宽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都会对新公司的未来资源与业务开展构成重大挤压,竞争压力不容小觑。

欧洲航天整合还将面临严重的技术依赖,特别是其卫星发射能力存在缺失与短板。例如,当前阿丽亚娜-6运载火箭项目进展迟缓,直接导致欧洲在将卫星送入轨道方面对SpaceX的依赖加深;而被寄予厚望的欧洲民营火箭力量,如德国伊萨尔航天公司所研发的光谱号火箭,在20253月首次入轨发射时便以失败告终,表明欧洲在卫星入轨这种关键能力上仍然受制于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欧洲对航天巨头的整合并未将航天发射器业务纳入其中,这意味着新公司即使能制造出先进的卫星,在发射进入太空的环节上也仍面临挑战,这使欧洲航天自主战略宏图存在明显的阿喀琉斯之踵,注定其未来整合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作者系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