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博会:新加坡“新面孔”的“机会清单”

2025-11-26 19:52:37 来源: 《环球》杂志

2025117日,在第八届进博会农食产品展 区,新 加 坡 展 商(左)和马来西亚展商合影 方喆摄/本刊

/《环球》杂志记者 胡艳芬 编辑/黄红华

10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五五规划建议)发布;11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开幕——对于本届进博会的参展商而言,十五五规划建议就像一份机会清单,而进博会则是将机会转化为成果的第一站,也是验证这种机会可以落地生根的重要平台。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作出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等部署。这意味着中国正不断推动在服务业层面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以进一步开放服务业。

在本届进博会的国家展与企业展中,一个变化颇引人关注。8年来全勤参展的新加坡,今年参展企业增至57家,其中18家为首次亮相的新面孔。这些新面孔中有多家是从事法律、会计、税务等专业服务的企业,也有提供绿色外包、医疗创新等服务及高端消费品的企业。

这批新面孔的集体登场,折射出中新经贸合作的一个新阶段:从传统贸易向高端服务、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领域全面延伸。

2025119日拍摄的第八届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 王翔摄/本刊

新加坡时刻:从展台到桥梁

进博会是新加坡连接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关键桥梁。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SBF)执行总裁郭柄汛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18年首届进博会举办以来,新加坡已连续8全勤参展。SBF的统计显示,通过八届进博会,新加坡企业累计达成约5.5亿新加坡元(约合30亿元人民币)贸易额。今年,新加坡展团总展览面积达1213平方米,重点展示在服务贸易、食品农产品和消费品三大领域的优势。

郭柄汛介绍,本届进博会期间,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与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签署合作备忘录,助力新加坡企业拓展中国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同时,SBF主办的新中经贸与投资论坛继续成为两国企业领袖与政策制定者的年度聚会平台。今年论坛上签署的16项合作备忘录,涵盖跨境贸易、医疗创新、教育合作、绿色消费品等领域,总金额约9277万元人民币。

新面孔而言,进博会是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通道;对回头客而言,则提供了深化合作、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平台。郭柄汛说。

2025年恰逢中新建交35周年。35年来,两国合作从经贸到科技、从金融到教育持续拓展,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合作网络。进博会作为开放合作的旗舰平台,为这种关系注入了新动力——让更多新加坡企业能够直面中国市场,也让中国企业借由新加坡走向东南亚乃至更广阔的世界。

新面孔:专业服务成中新合作新引擎

今年的新加坡新面孔中,一个明显特征是服务贸易化2025年新加坡展团的首展企业中,专业服务企业占近一半。

郭柄汛称,本届进博会上,新加坡服务贸易展台集结了10家咨询公司。其中,领专集团(Ledgen)、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Rajah & Tann Singapore)与Aura Partners都是新面孔。它们不卖商品,而是输出专业能力,帮助中国企业实现出海合规、管理升级与区域布局。

据介绍,领专集团成立于2003年,主营公司注册、税务咨询、会计管理、人力资源、并购顾问及合规运营服务,业务覆盖新加坡、马来西亚与中国香港地区。领专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集团首席执行官莫庆华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选择参加进博会有四大考虑:一是进博会能精准触达具有出海需求的中国企业;二是希望让客户与专业顾问直接交流,建立信任;三是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变化,为拓展中国战略布局打基础;四是通过展会建立与中国本地咨询机构的合作网络。

进博会不仅是商品贸易的平台,更是服务贸易和投资促进的重要渠道。莫庆华说。此次,领专的展台上设有真实咨询场景,顾问现场演示公司设立、税务规划和合规流程。他们并未派销售代表,而是由一线专家亲自参展——展示专业团队即服务的模式。这种沉浸式服务展示成为今年进博会服务贸易展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步伐加快。无论是跨境电商平台、制造业升级企业,还是金融与科技公司,都在积极布局东南亚市场。与此相对应的是,法律、财税、人力等专业服务需求激增。

中企走出去,最怕的就是不懂当地规则、不熟悉本地市场。莫庆华说,新加坡企业的优势在于制度熟悉、网络完备、人才多元,能帮助中国企业真正实现落地生根

例如,领专近期为一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收购案提供了咨询服务,涉及税务结构调整、股权交易书设计等复杂问题。这些经验使我们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方案。我们希望成为它们在东南亚最可信赖的本地化伙伴。莫庆华说。

同样,对于立杰律师事务所、Aura Partners公司而言,进博会的价值不止于商业层面,更是一种制度型开放的见证。在他们看来,中国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法治化建设方面的持续进步,对新加坡的中小企业非常有吸引力。一个透明、公正的市场体系,能有效帮助企业降低投资的不确定性。

正是在这种信任基础上,新加坡的专业服务机构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与中国同行携手,为出海企业提供一站式、双向通的解决方案——从公司设立到税务规划、从合规审计到人力管理,实现服务与标准的互联互认

这类软连接的增长,正成为中新合作的新引擎。

第八届进博会上的新加坡服务贸易展区 采访对象供图

从交易到共建:服务业开放展现新前景

在进博会的舞台上,服务业已成为中新合作的核心板块之一。

SBF展区,除了领专集团、立杰律师事务所和Aura Partners等专业机构,还有必博(BIPO)等企业展示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RMA Contracts展示绿色外包与可持续发展服务、觅瑞(Mirxes)展示生物科技创新成果。

郭柄汛指出,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支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2%。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新加坡企业的参与深度和广度都在同步增强。

从金融、教育、医疗到会计、法律和数据流通等领域,中国近年来推出一系列扩大服务业开放的政策,这为新加坡企业提供了巨大的业务空间。特别是在金融、法律与会计等高端服务领域,新加坡企业具有制度优势与国际标准经验,能够在中国服务业领域改革中发挥桥梁作用郭柄汛说。

例如,新加坡的会计与财税公司正在与中国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建设跨境结算与合规服务平台;新加坡的律师事务所正在与中国律所共同为跨境并购提供联合咨询;人力资源机构正在协助中国科技企业在新加坡招聘本地人才,实现区域团队协同。

这些合作的背后,是中新企业之间从交易到共建的关系转型。它意味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走出去,而是在新加坡市场走进去”——深度参与当地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商业模式、共同制定行业标准。

中新合作正从双向开放走向共创共赢一位新加坡参展企业负责人表示,进博会让我们看到,中国在制度型开放上的步伐更坚定,也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角色变化——不仅是服务商,更是伙伴。

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方式的需求持续增长,新加坡的消费品与健康品牌也在加快布局中国市场。例如,新加坡本土美妆品牌UGEL通过进博会与中国免税渠道合作,成功打入国内高端市场;觅瑞则在进博会上展示早筛诊断技术,希望通过与中国三甲医院合作,共同推广精准医疗。

这些案例都表明,进博会正成为中新服务业合作的孵化器。它让新加坡企业更懂中国,也让中国企业更懂东南亚

第八届进博会上的新加坡领专集团展台 采访对象供图

RCEPDEPA:制度红利下的区域共振

如果说进博会是中新企业相遇的窗口,那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则是双方合作得以落地生根的制度保障。

RCEP2022年生效以来,已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的自贸协定。郭柄汛分析道:RCEP生效3年多以来,为新加坡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提供了显著便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借助RCEP优化贸易结构与区域供应链配置。具体来说:

——RCEP覆盖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实现零关税,显著降低了新加坡企业对华出口成本。

——得益于RCEP成员国间“6小时内通关政策的实施,物流效率与产品周转率显著提升。新加坡企业在冷链物流、快速消费品等领域受益尤为明显,有效提升了区域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与稳定性。

——RCEP也为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提供制度保障,吸引新加坡企业在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方向加快布局。

“RCEP不仅降低了新加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更为其在区域内构建高效、稳定、可持续的供应链提供了制度支撑。这也进一步强化了新加坡作为区域枢纽与连接者的战略角色。郭柄汛总结道。

与此同时,DEPA作为全球首个数字经济规则协定,正在成为中新企业合作的新方向。DEPA聚焦数据跨境流动、电子支付互认、智能物流、数字身份认证等领域,为数字贸易与创新提供制度框架。

新加坡与中国均是DEPA的重要参与方。两国正积极推动这一协定在数字金融、人工智能与绿色数据等场景中的落地。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的数字服务公司、金融科技企业与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正通过进博会平台与中国企业对接,共同探索区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与川新科技园项目中,双方正联合开发智慧物流与数字金融应用。

可以预见,随着RCEPDEPA的全面实施,中新企业间的合作将从单一项目拓展到标准共建与技术互信。这不仅关乎经贸,更关乎区域规则的共同塑造。

以合作点亮区域未来

在全球经济仍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中国市场的开放与韧性成为吸引新加坡企业的重要原因。中国市场为高品质产品和专业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创新活力,也吸引着新加坡企业深度参与。

在中国取得成功,往往能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区域市场奠定基础。通过与中国市场的深度互动,新加坡企业可实现供应链多元化,降低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全球不确定性中增强抗风险能力。郭柄汛说。

我们希望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伙伴,也希望与中国企业一起建设面向未来的区域市场。莫庆华向《环球》杂志记者表示,中国市场在领专集团全球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日益凸显。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与经济活力,将直接或间接带动领专集团服务需求的增长与业务规模扩张。

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融合的持续深化,我们正积极寻求与中国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构建覆盖中国与东南亚的一体化商业服务生态。任何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都无法忽视中国经济日趋成熟与国际化的进程。莫庆华说。

以新加坡新面孔为代表的全球外企在进博会亮相,不仅仅是一次展会之旅,更是一场跨越边界、让机会在双方土壤上实现共生的实践,以及中新合作向着更高水平、更高标准发展的新起点。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