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支农支小 以“小额分散”的战略定力 打造“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的“辉县样本”-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28 10:56:58
来源:新华网

坚守支农支小 以“小额分散”的战略定力 打造“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的“辉县样本”

字体:

  在豫北的乡村大地上,一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辉县这片热土上演。辉县珠江村镇银行,这家由广州农商银行发起设立的县域金融机构,以“扎根乡土、服务三农”的坚定初心,以“小额分散、稳健经营”的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经过十四年的不懈努力,该行从全国1600余家村镇银行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仅十五个“多县一行”制村镇银行试点资格之一,截至2024年年末,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拨备前利润2.08亿元,股本回报率154.20%,成功打造了“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的“辉县样本”,成为县域普惠金融的典范。

  扎根乡土:用脚步丈量出的信任之路

  2011年初春,“辉县珠江村镇银行”的招牌刚在辉县挂起时,老百姓对这个新出现的金融机构充满了疑虑和不解。“这家银行是正规银行吗?会不会是私人开的?”作为首批创业者的业务发展部负责人荆芳芳说:“那时发出去的宣传单被人随手扔在路边,上门走访经常连院门都进不去。”

  面对困境,辉县珠江村镇银行没有好高骛远,而是定下了一个“笨办法”——用脚步感知需求,用服务传递温暖。这支队伍年均跋涉数万公里,发放银行政策宣传资料超过30万份。无论是云雾缭绕的高山村落,还是麦浪翻滚的平原粮仓,亦或是人声鼎沸的市集工厂,总能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坚守,让“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将服务触角深入乡镇农村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第一代“拓荒者”,荆芳芳对创业初期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就像新时代的金融货郎,只不过扁担里挑的不是货物,而是金融服务。”初期开拓市场的日子确实不容易,每天一上班就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头巷尾、热闹的集市之中,一开始并没有目标客户,只是一遍遍地向过往的路人递传单、发传单、耐心向行人介绍辉县珠江村镇银行的优势和服务业务、向商铺老板讲解该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政策。“我们的坚持终有回报。”荆芳芳说。她清楚地记得,经过连续几个月的走访宣传,终于有客户主动来到网点办理业务。有位阿姨说,“那天在集市上收到你的宣传单和名片,看你说话实在,不像那些花言巧语的推销员,我就决定把钱存你们这儿。”农户这句朴实的话,至今让她倍感温暖。

  如今,辉县珠江村镇银行将23个营业网点几乎全部设在乡镇,有些甚至直接建在村里,与绿油油的田野和蔬菜大棚为邻。为了让金融服务更接地气,银行将所有信贷客户经理下沉到基层,采取分片包干制,每个客户经理负责固定乡镇区域。同时,选派业务骨干到乡镇经济发展办公室挂职,建立起政府、银行和村委的三方协作机制。客户经理们的日常工作轨迹,勾勒出该行扎根“乡土”的生动图景:他们不是在调研农户需求,就是在田间地头现场办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田间地头的银行”。

  经过十余年的扎实耕耘,从开业初期被乡亲们质疑为“私人银行”,到如今成为深受乡亲信任的“百姓银行”,从最初仅有一两个网点的艰难起步,到如今23家营业网点遍布辉县、获嘉、原阳城乡;从零基础的创业阶段,到资产规模突破84亿元,开业以来累计纳税3.6亿元,为辉县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县域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一路走来,辉县珠江村镇银行不仅先后斩获“全国百强村镇银行”“全国村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百强单位”“河南银行业金融服务标杆银行”等多项荣誉,更赢得了当地百姓“新乡市百姓最满意银行”的口碑赞誉。

  与农共生:金融活水滋养的产业之花

  针对长期困扰农户的“担保难、抵押难”问题,辉县珠江村镇银行2016年创新推出“珠江全家富”家庭联保贷款产品(现“珠江一家亲”),以先发优势抢占区域金融市场高地。这一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亲情纽带+金融杠杆”双重机制,既强化还款意愿又控制信贷风险。截至目前,该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43亿元,惠及超8万户农户家庭,切实解决了农户融资难题。

  在冀屯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自动喷灌系统正为菌棒喷洒水雾。理事长王林宁看着大棚里菌棒的生长情况:“2015年刚开始起步时,多亏了在辉县珠江村镇银行贷的10万元,买来第一批菌包。”10年过去了,这个由5个大棚起家的小合作社,如今已发展成为年产2.5亿公斤、产值10亿元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而在宪录村,收粮户贺纪新则用“三天放贷”的10万元启动资金,完成了从小收粮户到种植、收购、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经营者的蜕变。

  走进冀屯镇生玉家庭农场,金黄的油菜籽在阳光下闪烁着丰收的光芒。农场主王生玉轻抚着饱满的菜穗介绍道:“这些有机油菜籽榨出的菜籽油能卖到15元/斤,比市场价高出不少。”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个面临资金困境的传统养猪场。当时,王生玉养殖的7000多头猪每天要消耗大量饲料,资金周转出现困难。负责该区域的客户经理苗婷婷在例行贷后走访中发现了这一情况:“全流程跟踪客户金融需求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重点。了解到王生玉农场的经营困境后,我们立即组织团队为其量身制定授信方案,根据其养殖经验、经营规模、上下游客户渠道以及客户日常银行流水情况和资产情况等,为他增加授信支持,仅用72小时就完成100万元贷款的审批发放。”

  这笔资金犹如及时雨,不仅解决了饲料采购的燃眉之急,更让王生玉有了转型升级农场的底气。他逐步将农场转型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用养殖场粪肥种植有机油菜、葡萄,通过抖音直播展示生产过程,打造出一条绿色产业链。如今,在如期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后,他主动深化与辉县珠江村镇银行的业务合作,用行动诠释着银农鱼水情。

  这样的“小而美”的故事比比皆是。十余年来,辉县珠江村镇银行始终坚守“与农共成长”的初心,通过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构建起银农共赢新格局——从1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到100万元转型升级资金,以“雪中送炭”的诚意和“锦上添花”的智慧,谱写出“伴农成长”的美好篇章。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为15万户“三农小微”主体提供超过220亿元信贷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不仅展现了金融惠农的显著成效,更见证了辉县珠江村镇银行与区域乡村经济同频共振、共生共荣的发展历程。

  战略定力:小额度撬动大发展的经营智慧

  在银行业普遍追逐“垒大户、扩规模”的浪潮中,辉县珠江村镇银行以独到的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该行将“小额分散”作为核心经营策略,将单笔贷款控制在30万元以内,确保90%以上的信贷资金精准灌溉涉农和小微领域,用“小额度”金融支点撬动县域经济“大发展”的杠杆。

  这一战略抉择源于对县域经济生态的深刻洞察。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该行展现出三大鲜明特征:一是客户基础更广泛,服务触达县域经济“毛细血管”;二是服务对象更特殊,专注小微企业主、养殖户、农场主等传统金融机构覆盖不足的群体;三是产品设计更普惠,通过标准化产品体系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在这里,“没有VIP,每位客户都是VIP”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服务准则。

  为确保“小额分散”经营模式落地见效,辉县珠江村镇银行将“小额分散”经营模式贯穿于业务发展全流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实施体系。该行首先从组织机制入手,成立深化改革工作小组,制定专项改革工作方案,开展深度市场调研,针对县域市场的定位、特点与金融需求,先后研发推出“珠江微小贷”“珠江小额贷”“批量农户贷款”“珠江一家亲”等特色产品,并配套制定考核激励方案, 强化“退大额、强小额”资产结构理念,促进贷款业务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在服务模式方面,该行始终将服务重心放在县域小微企业和农户群体上,充分发挥初创时期形成“背包银行”上门服务经验,以网点为辐射中心,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客户经理深入“田间地头”,对网点所在区域开展网格化、精细化营销,逐户采集农户信息,实现金融服务全覆盖;信贷营销团队精准对接小微三农企业主金融需求,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提供全流程全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助推当地普惠金融蓬勃发展。

  除此之外,支撑其长期稳健发展的,还有其严格的风险管控体系和“阳光信贷”文化。从产品设计到业务流程,每个环节都强调前瞻风险把控。走进该行信贷部,墙上“三不铁律”的标识格外醒目:不喝客户一瓶水、不抽客户一根烟、不吃客户一顿饭。这不仅是廉洁文化的体现,更是其“阳光信贷”理念的生动写照。在这里,每一笔贷款都像在玻璃房里办理,从利率公示到流程审批全程透明。正是这种“清清白白”的信贷文化,让该行创下了63%客户为首次贷款者的记录,“能贷款不借款,贷款到珠江”已成为当地农户的口头禅。

  截至2025年6月,该行户均贷款余额11.19万元,3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占比超过90%,这一特色化市场定位不仅形成了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也构筑起显著的风险防控优势,实现了不良率优于同类型银行平均水平,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辉县珠江村镇银行这种“专注小微、稳健经营”的经营策略,迸发出“小而优”的强大生命力,使其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展现出逆势突围的“稳”与“韧”,成功打造了“稳中求进、进中提质”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十四年光阴,足够让一棵树苗长成栋梁;十四年岁月,见证了一家银行与一方水土的血脉相连。

  从被质疑的“外来户”到百姓信赖的“自家人”,从5万元的小额助农贷款到10亿元的产业振兴故事,从“小额分散”的经营智慧到差异化发展模式,辉县珠江村镇银行用实践诠释了“小而特、小而美、小而优”的经营哲学,证明了村镇银行不仅是农村金融的“补充力量”,也能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主力军”。“辉县样本”也以其独特的价值内涵,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

【纠错】 【责任编辑:梁栋飞】